印刷术的根在中国!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发明了雕版印刷,发明了活字印刷,发明了套印技术….要对这些知识做更加系统的了解,就需要来印刷博物馆看看。中国印刷博物馆位于北京大兴区印刷学院隔壁,分为一层和地下两个展区,一层分七大部分用图文、实物及视频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有关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以及发展沿革,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板木板,称为竹木简牍,还有比较常见的丝织帛书,比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
有了纸张,手写本开始流行,直至雕版印刷的发明。雕版印刷术发源于隋唐时期,并没有确切的发明人,是随着佛经佛像以及民间年历字帖等的雕印而逐渐发展成熟,到宋代达到顶峰,元明清继承发扬。北宋雕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代发明了朱、墨两色套印,政府因此发行了宝钞,流行于全国甚至周边国家。展厅里有一幅清雍正年间的佛教经变图,雕印技术精美上乘。
1、如何恭印佛书?我不知道怎么做。找印刷出版厂.其是你出点钱助印也可。你可以你到跟前的寺院,一般寺院都经常印经书的。你到寺院,找到流通处,或者直接找和尚,然后看一下寺院最近印什么经书,你选择上一种、或者几种就可以了,一般都是印《佛教念诵集》《金刚经》《地藏经》等等。你交钱以后,可以要一个收据,问清楚什么时候印,你可以要几本你印的经书。正规的印经书,在每一本经书的后面,都公布有助印经书的全部居士的名单,你看到名单上有你,那么说明这件事可以,这件事就算圆满完成了!
2、藏文佛经的雕版印刷有哪些特点从印刷工序来说,印书院的木刻板多采秋后刚落叶的桦木劈成板材,经微火熏干,放在羊粪中沤一冬以过性,再经水煮、烘干、刨平使之不易开裂,方可进行雕刻。刻版前,将纸张按木板大小裁齐,把所刻的藏文书写在纸上,尔后反贴在木板上。为使字迹显露,贴纸时,若用藏纸书写的可用湿布浸湿;若用其他纸张,则需涂上油脂。雕刻的过程中,可随刻版的进度,将其凿刻的部位浸湿,不但能使字样清晰,也可使所刻部位的板质松软。
刻版时均为横书右行,成长方条状,横字数多,竖距较大,清朗舒目,便于读诵。雕刻毕,将书版在酥油中浸泡一日后晒干,再使用一种叫“苏巴”的草根煮水刷洗晾干,这种书版的特点是,久藏不朽,常印不损,耀目光洁。印刷时,讲究的经典用“毒径草”的根皮制造的韧性极强的纸张,百虫不侵,历久不损,就经书的量度规格来看,木雕印版的规格系均按佛教刻经的量度来确定,长印版每块长度为110厘米,宽度为70多厘米,厚度约3厘米;短印版每块长度为70多厘米,宽度为10多厘米,厚度约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