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大型古籍专题特展,共展出馆藏宋元古籍66部,其中不乏稀见之本,甚至孤本。本展按写本、刻本、拓本三种版本类型,分为翰墨斑斓、古椠生辉、宝拓传真三个板块,展览兼顾古籍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让观众在欣赏、品味古籍之善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线装的古籍,该怎么保存才能更长久字画的贮藏空间,温暖应保持在14℃~20℃左右,相对湿度在50~60%。因为室内相对湿度偏高,容易引起纸张受潮而滋长霉菌。而太干燥又容易引起字画的翘曲变脆,一般的家庭遇天气干燥时,可常用湿墩布拖地,或在房内放盆水,天气潮湿时,尤其在雨季,尽量少开窗户,这样可以使房间的湿度得到相应的控制。1.防潮:可以把书放在电风扇下面吹一会!
2、古籍天头地脚怎么设置比例古籍天头地脚设置比例为1:10,第一行文字以上的空白叫天,最末一行文字以下的空白叫地。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3、古籍的用纸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纸很快便取代了竹帛,而广泛应用于书写或印刷。桓玄废掉晋安帝以后,曾下令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纸的普遍应用起了催化作用。我国古代的纸张种类繁多,但用于书写和印刷的,主要是麻纸、竹纸和皮纸。麻纸分白麻纸和黄麻纸两种。白麻纸正面洁白有光泽,背面略为粗糙;黄麻纸微呈黄色,纸张亦比白麻纸略厚,但皆宜于书写或印刷,而且这种纸经久耐用,很受人们看重。
五代有一种名贵的纸叫澄心堂纸。所谓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弁的宫室之名,可见这种纸是专为南唐宫廷制造的,这是一种楮皮纸,生产于安徽的池州和歙州。据说,这种纸要用腊月敲冰所取的水抄纸,故宋人梅尧臣写诗歌咏这种纸说:“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这种纸后来大抵只供文人把玩而已,因其昂贵,没有普遍使用的价值。